原標題:手工匠人堅守指尖上的非遺
申子堂仔細選擇適合做竹編的簞竹。
申子堂將竹子加工成竹條。
申子堂將準備好的竹條編織成竹籮。
作為非遺傳承人,申子堂希望將竹編技藝保護好、傳承好。
近年來,陽西縣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高度重視,越來越多隱藏在民間的手工技藝被充分挖掘出來。其中,織篢竹編技藝今年被列入陽西縣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作為一項堅守在指尖上的非遺項目,織篢竹編有著百年的傳承發展歷史。
在織篢鎮聯安村,郁郁蔥蔥的簞竹布滿整個村落,成為了竹編手工匠人首選的材料。已經有著40多年竹編經驗的村民申子堂,世代以竹編維生,這項流淌在指尖的技藝也得以傳承下來。作為非遺傳承人,申子堂對制作竹編早已了然于胸。據他介紹,從竹子變成竹編制品需要經歷采竹、破竹、編竹三大步驟,每一道工序皆需要足夠的耐心和技巧。
“我學習竹編已經40多年了,以前竹器市場旺盛的時候,我一天可以編織8到10個竹籮。”申子堂表示,自己現在手腳雖然不如以前利落,但一天也能織兩三個。
與其他竹編不同的是,織篢竹編在編織過程中更加注重對籮筐的按壓力度和竹篾與竹條的連接性,這樣編出來的竹籮可承重100多斤重的谷物,實用性極強,常常吸引周邊地區的人前來采購。
據了解,在20世紀80年代,陽西竹編囊括眾多生活用具,竹器市場非常旺盛。每逢織篢圩日,擺賣竹器的可以布滿好幾條街。后來,由于塑料工業的興起,竹器漸為塑料制品所替代,織篢的竹器生產規模越來越小,竹編技藝的傳承面臨著一定的困境。
“我爸爸那一輩的手藝人熟悉所有竹器的編法,包括竹籠、簸箕、竹兜、竹蓋、竹刷等等。但我這一代就很少人去學了,只會編籮。”申子堂介紹說,以前村里會編籮的人最多可達100多人,但現在只有三四人。
針對織篢竹編技藝項目傳承所遇到的問題,陽西縣相關部門將對非遺技藝的傳承進行立項,并提供資金與管理上的支持,進一步擴大傳承隊伍,提高非遺系統性保護水平。“作為傳承人,我會繼續保護好這門手藝。”申子堂說。
文圖:馮曉瑜 赫鵬翀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責任編輯:
下一篇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課程以“非遺+夜校”的創新形式,吸引轄區十余名青年參與,在暮色與燈光的交織中,大家共同感受傳統工藝的匠心之美,領悟移風易俗的時代意義。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文山州非遺展示《匠人匠心》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兩集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厚實的火草被,精美的水竹花傘,奇巧的文山根雕,不僅是滇東南百姓記錄生活變遷的方式,也是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執著追求,在言傳身教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