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漢服、賞曲藝、品茶香……元宵節前夕的北京樂成國際學校,非遺文化大放光彩。2月3日,在該校舉行的“中國節”傳播非遺文化活動中,傳統戲劇、傳統醫藥,傳統手工藝和傳統服裝等民俗多彩的非遺體驗,讓不少學生近距離感受了傳統文化的魅力。據了解,該校開展獨具特色的中國非遺文化活動,旨在激發孩子們無窮的創造力和學習熱情的同時,傳承和發揚中國非遺文化。
師生們在活動現場了解中國茶藝。在北京樂成國際學校今年的“中國節”活動中,開展了書法、漢服、茶藝、剪紙、針灸、面塑等10大中國傳統文化工作坊。獨具一格的工作坊引來不少學生、老師以及家長們駐足。在剪紙工作坊中,一把剪刀“剪”出別樣人生;在漢服工作坊,表演者衣袂飄飄,著漢服、行古禮,傳遞仁愛思想;在面塑工作坊中,千年的面塑手藝勾勒了惟妙惟肖的人物,歡笑聲、驚訝聲、稱贊聲不絕于耳。
師生在活動的義賣現場駐足。“我們邀請了多位中國非遺文化傳承人和藝術家,售賣他們的藝術作品,學校公益愛心社團也將發起義賣。”談及活動初衷,活動發起人及總策劃、北京樂成國際學校11年級學生李佳宜如此表示。她告訴記者,自己一直以來都很喜歡中國傳統文化,此次“中國節”活動她希望和同學們進一步了解非遺文化及非遺文化傳承人。同學們也表示,非遺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后將盡其所能地講好中國故事,將中國傳統文化傳承好,弘揚好。
“中國節”活動發起人及總策劃,北京樂成國際學校11年級學生李佳宜(左)在活動現場介紹情況。北京樂成國際學校中學部校長Mark Sullivan表示:“‘中國節’活動是一項以學生為主導并發起的項目,不僅與學校的使命和信念所連接,同時,學生發起活動的本身和我們給予學生的支持以及讓學生去實現這一想法的過程更為重要。”(經濟日報記者 高興貴)
【責任編輯:任昊】
上一篇
豫北平原初醒,衛河如一條鎏金的綢帶,流淌在廣袤大地。明清時期,滑縣每天都有數百艘漕船經過,也為這里帶來了南來北往的故事。當年道口燒雞能香飄千里,全靠運河商船帶向南北。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