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電視紀錄片《非遺中國·重慶瑰寶》由重慶市文化委主辦,重慶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協辦,重慶冠郎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承辦。由重慶市文化委員會主任張洪斌擔任總顧問,重慶市文化委員會副主任鐘建波擔任總策劃。用紀錄片的形式真實客觀的記錄下時間長河里歷久彌新的文化瑰寶。
01.《壁山微刻工藝》
播出時間:
首播:2018年5月22日(周二)18:30
重播:2018年5月23日(周三)00:34
播出平臺: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
璧山微刻工藝以詩詞文章、國內外名畫以及地方特色文化為主要內容,選材講究莊重、典雅、名貴。主要材料有金、銀、玉、陶瓷、牙骨、石等。產品制作難度高,具有很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璧山微刻工藝的主要工具有平口刀、斜口刀、圓錐刀、磨刀、及各類型號的砂紙,各種國畫顏料、自制的著色小毛筆等。璧山微刻工藝的每一件作品,毫厘之中都要求最大程度地展現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精髓。同時也充分吸收外來文化的精華,使之既具有典型的中國文化氣質,也散發出文化交融的氣息。璧山微刻工藝追求藝術的最高境界,內練真功,外塑形象,以意念、情操、美德為底蘊,集中國書畫傳統的線條和墨韻,精刻于象牙或玉石上,所創作的作品需借用高倍放大鏡才能欣賞。
02.《謝氏燒烤傳統制作技藝》
播出時間:
首播:2018年5月24日(周四)18:30
重播:2018年5月25日(周五)00:34
播出平臺:重慶電視臺科教頻道
火烹包括燒和烤,是人類最原始的烹調方法。從舊石器時代人們懂得使用火時開始,先民們就嘗試用篝火烤炙食品。在古代,去除動物皮毛,把生肉放在火上烤熟叫做“炙”;而將食物放在火上直接燒烤,則叫做“燔”。據文獻史料記載,我國早在西周時就出現了“炮豚”,這就是最早的乳豬燒烤,它是周天子宴席上的八珍之一。當時的“八珍”,還包括烤羊。到了清朝,烤乳豬被納入宮廷名菜,成為滿漢全席的一道主要菜肴。隨著滿漢全席譽滿天下,烤乳豬的盛名也流傳至今。清末民初,重慶市大渡口區的謝德夫,師承老祖父謝有益學習烹飪燒豬、燒雞、燒魚技術,后來在重慶望龍門創辦了“謝氏燒豬館”。解放后,謝氏第三代傳承人謝崇文專業制作燒豬,深受食客喜愛。
小編寄語
好的紀錄片總是可以成為經典,讓人忍不住的一遍一遍的觀看,一遍一遍的回味,每一次的回顧都會有不同的體驗、不同感受。騰訊、愛奇藝、嗶哩嗶哩搜索《非遺中國·重慶瑰寶》觀看節目更多精彩視頻。
完
?非遺中國·重慶瑰寶
關注非遺,關注傳承
非遺傳承的每一個瞬間
都值得被記錄
由此可見,陽江的風箏文化源遠流長,時至今日,仍有一群陽江風箏文化的傳承人,為推廣陽江風箏不懈努力。我的爺爺、父親都是陽江風箏文化的省級傳承人,他們都非常熱愛風箏,并為之奮斗了一生。我從小在這樣的環境下長大、受他們的影響,自然希望繼承他們的衣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