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四川頻道
活動現場。主辦方供圖
人民網成都1月4日電 (王凡)昨日,為期5天的“匠心·意蘊”成都市新都區首屆非遺文創周圓滿落幕。
本次活動旨在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與現代城市生活自然融合,以“非遺+日用、非遺+文創、非遺+文旅、非遺+文娛”,助力該區文旅產業跨越式發展。以傳統文化之美引領消費場景創新拓展,帶動非遺文創“美好新潮向”,為2022年新都區非遺文創產業發展精彩收尾,同時吹響了新都區2023年拉動內需、促進消費的文旅產業發展沖鋒號角。
活動現場熱鬧非凡,非遺文創展位繽紛多彩,豐富商品琳瑯滿目,游客們逛得不亦樂乎,商家們忙得喜笑顏開。
不停攀升的銷售額彰顯了傳統文化與古典美學的強大魅力。一組數據凸顯了本次非遺文創周的豐碩成果:全商區銷售總額約200萬元;首次亮相的區級非遺項目“石板灘醬油”銷售超過1.5噸;三大鹵菜系列(清流王板鴨、清流鹵兔、新民纏絲兔)售出2200余只;省級非遺新繁傳統藥浴研發“十八味泡腳包”現場賣脫銷,預防新冠防治、調理藥浴包及新冠防疫包售出超過2000組。
在此基礎上,活動緊緊圍繞“推進文化自信自強,鑄就社會主義文化新輝煌”戰略部署,通過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充分利用新都區非遺項目、非遺傳習基地、文創產品,多角度探索傳統文化與現代生活的連接點。其中,新申報成功的區級非遺項目石板灘客家“米派”米酒系列,一改非遺傳統的形象,以潮酷形象亮相,一上架便引來游客爭相搶購。
活動現場,沉浸式體驗非遺、文創項目,讓游客在充滿樂趣的活動體驗中感受非遺的魅力。新繁棕編、香城植物染、蠶繭小夜燈、香包制作、膏方熬制、煮酒、品茗等非遺文化互動體驗,讓更多市民與新都非遺文化零距離接觸,提升對優秀傳統文化的認知度。
“古代的東西好有趣、好好玩,我一定要多學學歷史。”一位參加活動的兒童開心得活蹦亂跳。另一位帶著孩子的父親則對活動體現出的“中國智慧”和“非遺美學”贊不絕口。
“感謝政府的組織,感謝大家的喜歡和搶購。活動為我們考慮得很周到,我們一定繼續把控好品質,不斷創新,讓我們的文創產品傳播得更遠更廣。”新繁傳統藥浴的負責人在現場興奮地說。
新都區一直致力于非遺的保護、傳承與發展,長期堅持“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承發展”的工作原則,對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進行有效保護,深入挖掘區內非遺項目,積極組織非遺項目申報工作,通過大量的田野調查、走訪挖掘等基礎工作,2022年有14個項目成功申報“新都區第六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
接下來,新都區還將圍繞非遺文化,繼續開展一系列文旅活動,積極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增進文化自信自強,形成“文旅+”消費新場景和產業新格局,持續推動新都區文旅事業蓬勃發展,為區域社會經濟發展增光添彩。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2025年7月15日,面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給出的最后期限,韓國交出的30頁答辯材料根本堵不住剽竊的窟窿。導火索是中國甩出的137項鐵證,把韓國五項非遺項目的老底扒了個干凈。這事再次證明,文化主權不能靠偷,扎扎實實搞傳承才是正道。老祖宗的東西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