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樹花。張旭攝
張家口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和豐富的文化內涵,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蔚為大觀,全面涵蓋民俗、傳統戲劇、傳統美術等十大門類。截至目前,張家口市已有入選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項目1項,國家級非遺項目6項,省級55項,市級230項。
蔚縣剪紙,由相關部門供圖。
值得一提的是,蔚縣作為張家口市文化大縣,非遺資源首屈一指:蔚縣剪紙作為中國剪紙的有機組成部分列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非遺名錄,拜燈山、打樹花、蔚縣秧歌入選國家級非遺項目。其中,蔚縣剪紙題材廣泛,花樣繁多,其刀工既有北方民間剪紙粗獷、質樸的特性,又有南方剪紙細膩、秀麗的風格。拜燈山是中國北方最古老、最具神秘文化色彩的民俗活動之一,以五行學說水火相克之理念,敬火神以壓水勢,于每年農歷正月十四至十六舉行,活動內容有擺燈盞、搓燈捻、熱油、引火神、點燈盞、拜燈山等。“天下奇絕”打樹花發源于自古以來的臨邊用武之地暖泉鎮,其形成背景與明成祖遷都北京后“寓兵于農”的軍屯政策有關,表達了華夏兒女化劍為犁、追求和平美好生活的向往。蔚縣秧歌則形成于道光年間,隨著山西中路梆子向北發展而出現,被郭沫若贊為“百花叢中一點紅”。
拜燈山。路秀濤攝
蔚縣秧歌。陳建軍攝
此外,張家口極具地方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還有晉劇(口梆子)、二人臺、九曲黃河燈、莜面制作技藝、青砂器制作技藝,等等,都可以在河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編印的《北京冬奧會張家口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手冊》中一窺究竟。(趙少甫整理)
關注河北新聞網,了解河北最新新聞。
下一篇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