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接觸和拜訪很多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驚艷于各種不同的技藝、民俗偉大傳承的同時,也越發的覺得要多元化保護非遺的必須要行。身邊的很多年輕人認為非遺就是一些傳統甚至是老土的寫在課本里的東西,認為非遺很高尚卻也不接地氣。但現實中的非遺,隨著官方的重視、現代消費人越發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正隨著時間,同新的技術一同煥發新生。
今天就想說說非物質文化遺產究竟是什么?他并不是那么遙不可及。
從官方的解釋來說,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定義,非物質文化遺產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所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知識體系和技能及其有關的工具、實物、工藝品和文化場所。
然后《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規定: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傳并視為其文化遺產組成部分的各種傳統文化表現形式,以及與傳統文化表現形式相關的實物和場所。主要有(一)包括有傳統口頭文學以及作為其載體的語言;(二)傳統美術、書法、音樂、舞蹈、戲劇、曲藝和雜技;(三)傳統技藝、醫藥和歷法;(四)傳統禮儀、節慶等民俗;(五)傳統體育和游藝;(六)其他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拜訪地方性非遺保護組織時,發現實際的運用有7大類,第一大類就是民間文學,指的大概就是通常所說的民間傳說﹑民間故事、民間歌謠﹑民間敘事、民間小戲等等,熟知的牛郎織女的故事、孟姜女傳說、劉三姐歌謠、木蘭傳說都是典型的非遺民間文學。
第二大類就是傳統音樂,民間音樂這個比較好理解,大抵意思就是演奏者或音樂接收者記錄教習,并親自相傳所得。包括河北鼓吹樂、蒙古族長調民歌、嗩吶藝術、廣西侗族大歌、海南黎族民歌等等。
第三大類傳統舞蹈,我國傣族民間舞中極負盛名的傳統表演性舞蹈——傣族孔雀舞是,另秧歌亦是在北方地區廣泛流傳的一種極具群眾性和代表性的民間舞蹈。
第四大類傳統美術,這一類別不是特別好理解并且有些會被認為是傳統技藝,傳統美術指的是以物質材料為媒介,占據一定立體或平面空間的藝術,陸續演化出建筑、雕刻、繪畫、工藝造型等門類。四大名繡(蘇繡、湘繡、粵繡、蜀繡)都屬于非遺傳統美術類別,除了四大名繡,包括年畫、藏族唐卡、石雕、蠟染、扎染、剪紙等都屬于傳統美術。
第五大類傳統技藝,在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歸類中,傳統技藝多數為包括制作、鍛造等民間傳承的手工技藝,和傳統美術再創造再提升不同的是,傳統技藝涉及到質變的過程,需要進行諸如加熱、發酵、炮制等加工方式。常見的有白酒、豆瓣、醋、醬油的釀造技藝、茶發酵技藝、陶瓷燒制技藝等等。
第六大類是民俗類,范范的定義的話,可以說是民間民眾的風俗生活文化,如少數民族的服飾、祭祖、抬閣(民間迎神賽會中的一種游藝項目)、廟會習俗等等。
其他還有傳統醫藥,從各省市的非遺名錄來看,為數不多。
通過以上具體的細分類別來看,非遺大多來源于生活,“都有著濃厚的文以化人的禮樂作用,大部分是先輩在勞動、生活中產生的對憂樂、生死、婚配、自然、天地的敬畏與態度的表達,是滿足人的自然需求、社會需求和精神需求的活態文化。
社會不同行業的消費者也開始從不同層面了解非遺,學習和傳承非遺。除了傳統的言傳身教以外,越來越多的新技術新手段開始推動非遺的創新發展。非遺傳承人開始通過諸如抖音、快手等短視頻、網絡直播平臺,方便快捷的向更多的人講述非遺故事,各種資本開始注入開發手機應用程序,推廣和出售非遺商品。
下一篇
各商圈紛紛推出非遺潮玩集市今年春節,非遺潮玩集市在重慶各大商圈可謂是遍地開花,消費者絡繹不絕。記者了解到,今年春節期間,重慶各大景區、商圈的非遺傳統表演已不下百場,打卡非遺年俗已然成為今年春節消費市場的頂流。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