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也是中華文明綿延傳承的生動見證。日前,“中國傳統制茶技藝及其相關習俗”申遺成功。
我國在傳承和弘揚非遺方面不斷取得新進展,離不開一代又一代非遺傳承人的堅守和努力。正是他們始終堅持以人為本、活態傳承,非遺才得以世代相傳、亙古綿延。近年來,在非遺傳承中,一些問題逐漸顯露,比如,有的非遺傳統技藝缺乏創新、逐漸萎縮,有的非遺技藝遭遇老齡化困境、后繼乏人。這就需要非遺傳承人承擔起非遺延續與發展的重任,進一步挖掘和創新非遺之美,將非遺融入現代生活、展現當代價值,吸引更多的年輕人加入傳承隊伍。
非遺傳承人要守住初心,勇擔傳承使命。傳承性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獨有原則,非遺傳承人應順應時代,堅守傳承,守護匠心,誠信經營,這既是責任,也是義務。應以工匠精神、精益技藝傳承非遺之美,講好非遺故事;通過開設培訓班、巡講等多種形式,使得更多非遺文化愛好者有機會參與并學習傳統制作技藝,讓非遺傳統文化賡續相傳。
非遺傳承人要不斷突破,持續開拓創新。不斷開辟新領域新賽道,才能不斷塑造發展新動能新優勢。非遺傳承人應不斷優化設計、增加個性化方案,將傳統手工藝逐步融入現代設計理念;把非遺元素與新國潮聯動,探索發展新風尚,為消費注入新活力新動力,助力文化創意產業發展;在充分尊重中國傳統文化的基礎上,與國際設計師開展合作,推動我國更多非遺走向國際舞臺。
非遺傳承人要探索方式,拓展傳播渠道。非遺的表現形式日益多樣,要想獲得更多受眾尤其是年輕群體的關注,需要非遺傳承人熟練掌握融媒體傳播技術和手段,通過制作具有吸引力的短視頻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方式,充分利用各種融媒體平臺進行推廣傳播,提高與年輕受眾的互動能力。
非遺文化的傳承和創新應有時代的烙印。走入新時代,非遺傳承人要使出韌勁、穩勁與拼勁,努力讓非物質文化遺產綻放出更加迷人的光彩。 (本文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溫濟聰)
下一篇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王河灣挎鼓已有100多年的歷史,是河北省張家口市宣化區獨有的民間藝術。作為王河灣挎鼓的第四代傳人,賀海在研習前輩技藝的同時,還將這種民間藝術從田間地頭帶上了文藝演出的舞臺,如今他已是該項目的省級代表性傳承人。2009年,王河灣挎鼓被列入省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