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關新聞
非遺進校園 文化潤童心
在廈門實驗中學,不僅有中國少兒戲曲最高榮譽“小梅花”,更有能演繹閩南故事的小小“講古仙”,還有能造紙、扎染、竹編的“未來手藝人”。廈門實驗中學以優秀傳統文化為“底色”,落實“2+1”要求,滿足學生個性化需求,創新美育新格局。 1美育有聲 京劇、講古進校園 戲曲美育...
泉州非遺驚艷亮相央視!
4月22日晚8點黃金檔,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與文化和旅游部聯合攝制的大型文化節目《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在央視綜合頻(CCTV-1)播出。其中,晉江布袋木偶戲、燈彩(泉州花燈)、水密隔艙福船制造技藝等泉州非遺項目驚艷亮相,吸引了無數觀眾。 節目中,觀眾跟隨主持人龍洋,中國文物學會會長、故宮博物院第六任院長、中央文史館特約研究員單霽翔,以及影視演員袁弘...
聚焦非遺創新應用!《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今晚8時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
據福建日報報道 4月22日晚8點黃金檔,《非遺里的中國(福建篇)》將在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央視綜合頻道(CCTV-1)播出,節目通過非遺陣、非遺聲、非遺技和非遺味的巧妙結合呈現福建非遺的文化盛宴。 《非遺里的中國》是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聯合文旅部共同攝制的大型文化季播節目,第一季選取11個具有非遺文化代表性的省(自治區、直轄市),通過非遺創新秀演、沉浸體驗、...
蘇州吳江:非遺文化進校園【組圖】
4月20日德化丁墘:山村有非遺 傳承數百載 擺大龜 祈豐年,小朋友在玩提線木偶。 近年來,江蘇省蘇州市吳江區七都幼兒園積極推進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將當地非遺項目七都提線木偶引入校園,創設“木偶昆曲館”,并定期邀請非遺傳承人進園表演、指導木偶制作、傳授演繹技法等,讓小朋友們近距離接觸七都提線木偶,感受非遺文化...
永定:斗笠煥新生 編織好生活
天剛微微亮,龍巖市永定區古竹鄉瑤下村村民李新明就來到后山,在朝陽的光輝中選擇上好的竹子,砍伐后帶回家,為一天的斗笠編織準備好材料。“我們要趕制著今年第三批的斗笠訂單,我們的斗笠品質好,深受市場歡迎,感謝現在的好政策,老手藝也能幫助我們賺錢致富。”李新明說。 破竹、削篾、編笠坯、上箬葉、牽笠線……只見李新明手握竹絲,相互交疊,一圈圈地向外擴展...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每一把漆扇都凝聚著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敬仰和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孩子們接過新衣時,純真的笑容洋溢在臉上,興奮之情溢于言表。下一步,安居苑社區婦聯將持續聚焦困境兒童群體的需求,開展更多形式多樣的關愛活動,用溫暖與陪伴為孩子們點亮成長之路,助力他們
3月19日,湖南省邵陽市雙清區開展了一場別開生面的寶慶油布傘制作技藝培訓班。未來,雙清區將依托這些非遺項目,開發更多兼具文化內涵與參與性的文旅產品,如非遺研學線路、民俗體驗活動等,推動非遺活態傳承,助力雙清文旅向著更高質量、更具特色的方向大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