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月 14 日,農歷臘月廿三,文化和旅游部非物質文化遺產司、中央網信辦網絡傳播局在山東濰坊舉辦 2023 年 " 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 " 活動啟動儀式。作為 " 我們的中國夢 " ——文化進萬家活動的品牌活動,2023 年 " 文化進萬家——視頻直播家鄉年 " 活動發動各地非遺保護機構、非遺傳承人和廣大網友,用鏡頭記錄春節期間年俗等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在網絡平臺開展視頻展播、現場直播和話題討論,讓人民群眾 " 云端 " 感受歡樂、喜慶、祥和的中國年氛圍,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品非遺年味兒,樂享傳統中國年。春節日益臨近,豐盛的非遺年貨,熱鬧的非遺表演,傳遞出濃濃的年味兒。春節是中華民族重要的傳統節日,是第一批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也是眾多非遺項目傳承實踐和集中展示的重要時間節點,成為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當代傳承的鮮活表達和廣大人民群眾當代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每年春節也是全國各地城鄉社區開展年俗活動和各種非遺宣傳展示、體驗交流活動的重要時間節點,非遺進一步融入家庭團聚、社區交流中,融入人民群眾日常生活中,成為凝聚文化共識、推進文化自信自強的重要載體。
特色非遺,線下共享紅火節日。天津 2023 年 " 運河之春 " 非遺燈會、上海 " 豫園迎新春民俗體驗 " 燈會、福建楓亭元宵游燈習俗、海南文昌孔廟新春祈福廟會、陜西 " 玉兔迎春賀新年 " 秦腔秧歌社火展演、四川綿竹年畫展示展銷和體驗活動、山東海陽大秧歌賀年會、江蘇 " 舞獅鬧新春 " 舞龍舞獅展演……各級各類非遺項目也為當地多種多樣的春節活動增光添彩,讓年味更加濃厚、讓節日更加喜慶。據悉,2023 年,文化和旅游部統籌各地在春節期間組織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支持與春節相關的各級非遺代表性項目全面開展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支持各地依托豐富非遺資源廣泛開展非遺傳承實踐和為民服務活動。據統計,2000 余項省級及以上與春節相關的非遺代表性項目按照傳統定期舉辦活動,各地共將舉辦 1.2 萬余場線上線下非遺傳承實踐活動,讓人民群眾在活動中感受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之美,共享文化建設成果、同過紅火中國新年。
視頻直播,云端共賞家鄉年味。網絡活動精彩紛呈,云端設立 " 舞動中國龍 " 專區,設置年俗知識問答、舞龍特效貼紙等多種互動內容;推出 " 舞動中國年 " 專題,以八場不同區域的特色社火、民俗歡慶活動進行直播接力;推出 " 紅火中國年 " 和 " 非遺家鄉味 " 雙話題,吸引用戶群體分享身邊的熱鬧場景和家鄉的傳統年味;上線 " 祥瑞直播家鄉年 " 視頻專題,以舞獅為亮點展示傳統年俗表演的深厚魅力;網絡發起 " 非遺過大年 "" 煥新非遺計劃 " 雙話題,開展 " 網友最喜愛的年俗活動 " 網絡票選及 " 非遺我參與 " 技藝展示活動;上線 " 春節 "" 元宵 " 主題新春歌單,讓網友在音樂的陪伴中感受新年的濃濃喜悅……用鏡頭記錄春節期間年俗等非遺傳承實踐相關活動,在網絡平臺開展視頻展播、話題討論和現場直播,讓人民群眾 " 云端 " 感受歡樂、喜慶、祥和的中國年氛圍,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各族人民寶貴的精神財富。非遺的每一次精彩亮相、每一次引人矚目,既是人們對技藝之美、匠心之美的再認識,對傳統之美、生活之美的再感知,也是感悟中華文脈、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把非物質文化遺產精心守護好,把歷史文脈更好地傳承下去,讓凝聚在億萬中華兒女內心深處的自信化為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步伐必將更加豪邁。(金羊網 文 / 羅建華)
查看原文
這一場面不僅僅是春節的熱鬧,更是中國傳統風水文化的體現。在春節期間的各類活動中,“非遺集市”更將傳統手藝與節日文化完美結合,包括糖畫、捏面人等,讓人們在銘記童年的同時,也傳承著傳統技藝。財神爺的出現、非遺表演的融合、民間習俗的延續,皆是一幅
從存在形態上分為物質文化遺產(有形文化遺產)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無形文化遺產)。明確了文化遺產的定義: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的定義,無形文化遺產是指“被各群體、團體、有時為個人視為其文化遺產的各種實踐、表演、表現形式、
在數字化技術快速發展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傳承這些非遺文化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團隊通過數字化保護和傳播,踐行“外語話中國”的理念,讓世界更好了解中國豐富的非遺文化。在數字技術的幫助下,香格里拉的非遺文化得以生動再現于人們眼前。我們將利用現代技術
辛厝寮小學油紙傘彩繪活動為豐富學生的校園文化生活,品味傳統國粹文化,5月20日上午,辛厝寮小學開展了主題為“妙筆油紙傘,傳承非遺夢”的油紙傘彩繪活動。活動開始,老師為同學們講解了油紙傘繪畫作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悠久歷史和彩繪油紙傘的技巧,
代代傳承,劉氏風箏遠銷全國2008年,劉氏風箏被列入第二批溫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劉賀新說,家族每年會集中起來對下一代進行風箏技藝培訓,他認為傳承劉氏風箏是家族每個人的一份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