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世界文化多樣性的重要體現,是一個民族的文化精神傳承的重要紐帶。為更好地保護與傳承非遺揚州絨花,1月17日,商學院“花想容”團隊前往江蘇省揚州市江都區仙女鎮揚州征誠絲絨工藝品有限公司進行參觀學習,近距離觀察傳統手藝人制作揚州絨花的過程,通過學習與交流,切身體會每一工藝制作流程的魅力。
現場,非遺傳承人從劈絨、下條、打尖、傳花幾個絨花制作的基本步驟,向團隊講解揚州絨花手工藝品制作工藝流程。她現場制作了一個絨花發簪,熟練地下條、打尖、傳花,手中的蠶絲和銅線一纏一繞,反復修剪塑形,經過十幾道工序,最終幻化成了色彩豐富、玲瓏精致的絨花頭飾。團隊成員們也紛紛親自動手體驗,感受絨花制作的每個細節,同時也體會到每一個工藝都需要傾注耐心與細致,每一個絨花作品都凝結著匠人的智慧和心血,正是因為有了這份匠人精神,揚州絨花才能一直流傳至今,仍受人們喜愛。
經過一天的實踐活動,團隊成員們細細體會了揚州絨花的制作工藝流程,感受到了其中蘊含的工匠精神和文化底蘊,也更明白了傳承非遺揚州絨花的責任和意義。團隊負責人朱一有所感悟:“作為南方絨花的代表,揚州絨花歷史底蘊深厚,其中凝聚的匠人精神更是熠熠生輝。一朵絨花的誕生,是巧思與匠心的凝聚。絨花技藝每一道工序都無法用機器替代,尤其需要耐心與細心。只有真正動手制作之后才感受到絨花工藝的細致與精美,每一個細節都不容小覷,才能理解堅持傳承絨花工藝的不易。”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共敘運河情”揚臺大學生非遺文化研習之旅在我市展開,來自新北、臺中、屏東等島內縣市以及江蘇南通、浙江紹興、安徽馬鞍山、山東濰坊等大陸城市在揚就讀的20余名大學生,近距離體驗了揚州剪紙、廣陵古琴等非遺文化。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文山州非遺展示《匠人匠心》在CCTV10科教頻道播出兩集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播出節目:匠人·匠心(126)厚實的火草被,精美的水竹花傘,奇巧的文山根雕,不僅是滇東南百姓記錄生活變遷的方式,也是他們對文化藝術的執著追求,在言傳身教中
題:廣西匠人“復活”失傳百年侗家樂器但梁治榮從父親口中得知,有很多古老的侗族樂器已失傳,有些甚至失傳上百年。但由于制作工藝僅依靠口口相傳,很多侗族樂器因此而失傳,其“復活”之路并不好走。在梁治榮看來,民族樂器的創新需遵循傳統技法,但最終是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