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漯河日報
肖金河正在牛皮紙板上潛心雕刻花紋。
■文/圖 本報記者 張麗霞
“做一頂戲帽要先用牛皮紙板做模子雕刻花紋,再把背面的邊緣用鐵絲固定住,正面貼上銀金箔,最后上色;還要用絨球、珠須、流蘇等做裝飾……”走進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展館傳統戲帽展臺,一頂頂色彩鮮艷、靈動鮮活的傳統戲帽,令人過目不忘。74歲的傳承人肖金河說,他從年少時期便開始學習傳統戲帽制作,已培養出兩代傳承人。
9月23日一大早,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展館的各個展位前,已經聚集了不少游客。臨潁陳氏木梳、糧食畫、舞陽剪紙、泥塑、面塑、走馬燈、戲劇舞臺布景畫等非遺產品及現場制作演示成了一大亮點。
“健身龍表演適合各個年齡段的人來學習。”青龍舞傳承人何永鋼告訴記者,傳統舞龍體型巨大、不易上手,為了迎合現代人的需求,他和他的團隊創新推出了這種輕便的健身龍。龍頭用一根短繩系著,牽繩便可玩轉起來。舞龍動作有游龍、穿騰、翻滾等,可隨心所欲舞出上百種花樣。經常進行健身龍表演,可以強身健體,緩解高血壓、肩周炎、頸椎病和腰椎病等疾病癥狀。
“猜猜看,這幾組作品分別代表了哪個成語?”在面塑非遺傳承人劉杰的提示下,大家異口同聲答道:“這一組叫守株待兔,那一組叫殺雞儆猴……”栩栩如生的面塑作品贏得現場游客一致稱贊。作為漯河市第六批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由劉杰傳承的劉氏面塑,構思巧妙,形態各異。今年8月,在我市舉行的“掃黃打非·護苗”主題非遺(文創)作品大賽中,劉杰專門為小朋友設計的一組卡通形象作品,深受廣大青少年喜愛。“用喜聞樂見的卡通形象來宣傳這一嚴肅主題,小朋友很容易接受,更愿意來看。”劉杰說,這是設計這組作品的初衷。
非遺傳統手工技藝展館以圖文并茂、動靜結合的方式,生動詮釋了“漯河技藝”。通過一項項技藝、一件件展品,游客與古老的非遺文化近距離接觸。“讓中華民族的精神血脈生生不息,讓非遺文化代代相傳,是我們這代人的使命。”市民間文藝家協會主席李建國說。
“客戶下單后,我們會馬上準備材料開始制作。純手工的家具,需要充足的時間來慢慢打磨。”手工藝人時振甫說,這個豐收節,讓更多人了解了他的技藝,這個機會很難得。
燭影婆娑、燭滅頓止的走馬燈,傳承254年的梳篦老字號——陳氏木梳,立體厚重的磚雕,巧奪天工的榫卯結構仿明清家具……在一個個非遺傳承人的講述中,記者感受到,每一件非遺產品背后是傳承人的辛勤付出,是他們對未來更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今年的農民豐收節,不僅展示了我市的非遺保護成果,也推動了非遺產業的發展。今后,我們將持續推動非遺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市文化館館長王俊說。
上一篇
下一篇
俞平是上海漆器制作技藝與顧村俞氏百寶鑲嵌的第四代傳承人。那時的上海漆器界,能獨立完成百寶鑲嵌的工匠,唯有他和父親。漆器鑲嵌是漆器制作技藝和百寶鑲嵌制作技藝相結合的一門綜合復雜技藝,涵蓋美工設計、木工、漆工、鑲嵌、開紋、描金等工序,整體制作難
館內展陳集圖文、實物、視聽、手作和交流于一體,體現了“非遺盛宴、古都寶典、活態體驗、多維呈現”的鮮明特色;通過“非遺館探秘”“劇本殺”等新型表現方式,促進非遺融入生活,成為時尚,推動了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匠心致遠”好地方非遺人文資源育人實踐團隊走進揚州漆器廠,開展實踐調研,以青年視角探索非遺技藝的傳承路徑,用創新思維為傳統工藝注入時代活力。其間,團隊成員與全國輕工技術能手、市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市工藝美術大師王永霞面對面交流,聆聽傳承故事,
為讓園區親子家庭對東莞非遺傳統文化有更深入的認識,5月28日,松山湖婦聯、松山湖關工委、松山湖少工委聯合開展“識東莞非遺·做文化傳人”親子周末營系列活動。來自松山湖園區的20組親子家庭在這里領略石龍非遺的美和獨特,感受指尖傳承的工匠精神。
校長對實踐團的到來表示熱烈歡迎,強調活動期間要始終將師生安全放在首位,期待通過此次活動讓孩子們感受傳統音樂文化的魅力,助力非遺文化傳承。該校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筠連縣巡司鎮武德小學將持續推動非遺文化進校園,讓更多孩子在傳統音樂的滋養中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