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山出產泥貓,
大小塑像如生,
凡至半山者,
無不購泥貓而歸,
亦一時之勝會也。”
——清范祖述《杭俗遺風》
為進一步繼承與弘揚半山立夏民俗文化,夯實“立夏民俗·文化溯源”項目式課程,在拱墅區“非遺進校園”大背景下,6月13日,賣小·桃源特邀拱墅區皋亭文化研究會會長倪愛勇、省級傳承人倪愛仁,區級傳承人楊連珠及接班人倪晨霞進校為孩子們上課,開展名為“立夏‘源’手作”拓展課程,向小桃子們傳授半山非遺文化泥貓的制作。帶領大家親近泥貓藝術,傳承民間傳統文化,展現文化新風采。
這也是桃源小學立足地理文化優勢、教師團隊充分整合資源,將PBL項目化教學模式融入到半山立夏民俗文化的一項教研舉措,旨在深挖地方民俗內涵,彰顯學校特色。
傳承非遺,了解半山泥貓歷史
倪愛仁老師向同學們介紹道,半山泥貓傳說始于南宋,興盛于清代,距今已有800多年歷史。有個名叫倪家門的自然村,曾以養蠶植桑為業。宋政和年間,倪氏后裔的娘娘出生,自幼聰慧,飼貓護蠶,蠶花興旺,家業安康。當娘娘長成閨秀之時,金兵入侵,娘娘捐軀守節,慈愛顯靈,撤沙護國。于是,百姓立廟祭祀,宋高宗首崇祀典,刺封“撒沙護國顯應半山娘娘”。據說,半山娘娘殿內塑像前,時常出現黑、白、黃等七彩神貓。于是蠶農中廣為流傳著在半山買的泥貓,放在蠶匾或蠶架上,家里的老鼠就無影無蹤。因此半山泥貓成為蠶農的鎮鼠之寶,視為蠶花的守護神,泥貓也成為吉祥之物,用于饋贈親友,期望消災祛邪,祈求家業豐足。
半山泥貓在2017年被列入了浙江省非物質文化遺產。
親手繪制,為半山小泥貓添衣
了解完泥貓歷史之后,非遺傳承人楊連珠老師向同學們介紹道,半山泥貓的制作工藝非常復雜,首先取泥、和泥、入模、出模,然后焙干、上彩、上清漆等十多道工序。制作泥貓卻需要泥、模具、畫筆、顏料、清漆等幾樣必不可少的工具。其中泥和模具的質量非常重要,直接關系到泥貓的質量和活潑的造型。
楊老師拿出一塊泥,經過揉、捏,壓模、修胚一下子像變魔法似的,變出了半山特有的雙面泥貓。
到了孩子們的繪制時間,小桃子們迫不及待,躍躍欲試地為一只只白色的小泥貓穿上漂亮的彩色新衣,楊老師把幾個已經完成的泥貓擺放在桌上給大家參考,介紹了眼睛的樣式和身體上紋樣的布局。
同學們畫的多認真啊,拿出畫筆先從小泥貓圓圓的腦袋畫起,然后點上炯炯有神的大眼睛。
不一會兒,本來白色單調的泥貓模型就出現了各種色彩,有黃色的、黑色的、紅色的或者各種顏色相間的,形態各異,趣味盎然。
倪愛勇會長總結這一次有意且有趣的泥貓手作課。他指出,半山泥貓歷史淵源流長,泥貓文化博大精深,泥貓與項目式學習的碰撞,使其更具現代化,希望桃源小學能更好地能將非遺文化繼續傳承下去。
最后,賣魚橋小學教育集團副校長、桃源小學執行校長吳丹娜向蒞臨桃源的非遺傳承人表示熱烈歡迎與感謝。
適值桃源開展“立夏民俗”項目化課程,吳校表示傳承好、發展好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學校義不容辭的責任,今后會把非遺文化進校園作為一項長期堅持的活動來開展,深挖其內涵,做好非遺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
泥貓雖小,背后卻有著半山乃至杭嘉湖地區的文化與習俗。“范土作貍貓,黝堊飾儼肖。桃李清明時,列隊半山廟,虛威嚇鼠輩,功策蠶室奧。頭附燒香舟,抵卻里監抱。”此次課程,使桃源學子對半山地區的泥貓文化有了更加形象、直觀的認識與了解,加深了孩子們對傳統文化的認同感,讓“非遺文化”能夠在這片土地上代代相傳,成為中華文化精神底座的豐厚土壤,這也許才是“非遺進校園”的深意所在。
作為世界上最古老的運河,一個數字難掩其中的自豪,中國大運河比十九世紀修筑的蘇伊士運河長十多倍,比1914年通航的巴拿馬運河長三十幾倍,比世界十大運河加起來的總長度還要長。面對如此宏大的工程,榮膺世界遺產項目稱號名副其實,眾望所歸。都說上善若
中國大運河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館供圖“館內詳細展現運河沿線非遺項目的同時,還設置了不少互動點位,為游客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常恩福表示,市民、游客能在一步一景中體會大運河流域多元文化與非遺技藝的魅力。
“五一”假期以來,江門開平市赤坎華僑古鎮以“赤坎有咖味”咖啡文化節為核心,在3公里騎樓長廊中掀起文旅新風潮。從百年前赤坎人帶回的咖啡豆,到每日都有大型文藝演藝活動的文旅融合模式,赤坎華僑古鎮通過咖啡節實現了“華僑記憶-社區參與-產業創新”的
陳學朝展示剛剛出爐的小箬禮餅。陳學朝自小就十分喜愛吃禮餅,從17歲開始學習制作傳統禮餅,如今已經37年了。盡管店鋪位于鄉間,但學朝禮餅店制作的禮餅始終供不應求。陳學朝表示,未來,他計劃在保留核心工藝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索低糖、小分量等健康化改
昨天,榮成漁民號子原生態民俗表演團15名演職人員啟程前往古都開封,代表山東省參加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大賽及展演活動。據了解,2017中國(開封)清明文化節暨全國民歌展演活動,將于3月31日—4月2日在河南省開封市清明上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