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蒙古一市級非遺項目因造假被撤銷
本報訊(記者李玉波)近日,內蒙古巴彥淖爾市文化旅游廣電局發布通告,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及《內蒙古自治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第59條規定,因項目申報人周斌和項目保護單位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在“周氏揉筋復骨術”傳統醫藥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申報過程中弄虛作假,未盡保護單位法定義務,經研究決定,依法撤銷市級非遺拓展項目“周氏揉筋復骨術”和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保護單位資格。
據御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有限公司的法人代表孫成介紹,周斌于2020年3月30日加入公司,他一直稱自己祖傳正骨,并在很多單位任職。
“2020年6月,周斌開始在烏拉特前旗申報非遺項目‘周氏揉筋復骨術’,希望公司支持,因為他說申請的是他家祖傳的技法,所以在申報過程中公司也給予幫助。”孫成說,“在他申報成功后,我們發現他的申遺資料存在造假并且通過親戚利用關系辦理的違法違規行為,所以我們向當地相關部門舉報,取消我們對他申遺項目的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珍貴的、具有重要價值的文化信息資源。自2003年非遺保護工程啟動以來,無論政府還是民間,非遺保護越來越受到重視,非遺保護理念越來越深入人心。可在個別地方還存在個別暗箱操作行為。
2015年安徽省黃山市祁門縣的紅茶制作技藝傳承候選人王某,在公示期內就被9人聯名網上實名舉報,質疑其相關履歷、師承關系造假虛構。更有甚者,直接聯系購買非遺相關實物,冒名申報非遺傳承人,且通過審核,搖身一變成為非遺傳承人。
非遺造假,究其根源,無非是非遺之名與非遺之利。非遺項目一旦申報成功,項目傳承人也會同時指定。傳承人不但能得到政府機構的官方認可,即非遺項目的證書與補助金,也能受益于因官方認可而衍生出的經濟和社會效應。
業內人士建議,加大對非遺造假行為的處罰力度,使非遺造假違法成本提高,形成法律威懾力。如因相關利益牽涉,審核人員違規操作,應負有連帶責任。非遺審核具體而煩瑣,不能為了完成任務、達到指標,而有所松懈,放寬標準。
來源: 工人日報
漆藝作為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具有實用與藝術完美結合的獨特魅力。中國是漆文化資源的大國,盛產優質天然漆,也是出土古漆器最多的文明古國。漆器是中國古代在化學工藝及工藝美術方面的重要發明。中國四大漆器:至元代,揚州已成全國漆器制作中心。
6月10日是“文化和自然遺產日”,以“宋韻楠溪·非遺嘉宴”為主題的百工生活市集于溫州永嘉廣場熱鬧“開市”,為市民帶來為期2天“從天光到晚歸”的非遺文化大餐。
人生七十古來稀,而今年已70歲高齡的“撲蝴蝶”非遺文化表演者李廣武卻像個生龍活虎的年輕人,每日輾轉騰挪,又撲又跳地活躍在古城非遺展演現場,成為古城游的一道亮麗風景,深受中外游客喜愛。
在東北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上,漢族和少數民族共同棲息,創造了燦爛的文化。他這一學才知道,原來王成貴的老叔在一家大糖坊里當案子師傅,他打小跟老叔學吹糖人,動物、人物、花草都會吹捏,甚至會動會走。再說,這手藝也是老人一輩子傳下來的玩藝呀。
在長沙瀏陽,張坊鎮上洪村道官沖非遺生態村正以豐富的體驗項目帶領游客“玩轉”非遺。這是五一期間研學館與篷蒲皮影合作推出的新體驗。據了解,道官沖目前正在建設活字印刷研學館與皮影戲館,以期為游客了解學習傳統文化、非遺生態提供更多元的選擇。